关于后悔的名人故事

时间:2019-05-06 02:52:51 作者: 字数:5813字

  每个人的一生都做过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后悔的名人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后悔的名人故事1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之后,万人空巷,一票难求,一角钱的票价,票房竟然过亿。年仅17岁、初登银幕的男主角李连杰声名鹊起,一炮而红。他出演的觉远和尚机智英武、武艺高强,成了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许多男孩子剃了光头,心怀武侠梦,去少林寺学习武术。但由于目的不明,动机不纯,不懂得武术的真正涵义,不但武术没有学成,反而让不少孩子自恃武艺了得,沉迷于打架斗殴,沦落为街头混混。

  巨大的成功让李连杰成了一代功夫明星,他被成功的光环包围着,也为自己的成功欣喜着。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安的心绪在他心中萌发,特别是回想起《少林寺》对一代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他非常痛心,早已没有了当年成功的喜悦,反而忧心忡忡。他做客央视电视节目时公开表示,由于误导了一些青少年,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所以后悔当年接拍《少林寺》。他说:“其实,我30岁以后就开始自责,当初为什么要拍这部戏,我又误导了多少青少年学武?他们明明都没弄清武术是什么……就是有这样的事发生,我才自责。”他感到无比愧疚,眼含泪花表示歉意。

  当然,他不是后悔成功,而是后悔成功造成的不好后果。他的成功曾经让人羡慕和疯狂,他的后悔则给人启迪和警示,发人深省!

  后悔的名人故事2

…… 此处隐藏489字 ……

  韩启德说,那时上大学,周围的同学都很规矩,每个人都能背出几厘米厚的《解剖学》课本。但是,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念书”上,“歪门邪道”太少了,所以,我的创新性不够。后来,我才渐渐地发现知识不是背出来的。如今,我早已忘了当时背的《解剖学》,而背得越多,创新思维也就越受限制。

  遗憾的是,现在大学有许多教学内容、方法还很落后。大学生不应该变成专业的学习工具,而应该多思考哲学方面的问题,多阅读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爱因斯坦说过,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条训练有素的狗。

  韩启德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陈规、发现新事物、创新思维的过程。我们可以张扬个性,保持激情,不怕失败,当一回守纪律的“坏学生”,做出更有创意的事。

  后悔的名人故事4

  被英国媒体称为“东方之星”的斯诺克选手丁俊晖,从8岁开始,就在父亲严厉的训练下,进行着近似残酷的与世隔绝的“封闭式训练”。丁俊晖在这种训练下,加上他的悟性,台球技艺进步很快。13岁时,丁俊晖就获得了亚洲邀请赛季军。从此,“神童”称号不胫而走。2005年,丁俊晖夺得了中国公开赛冠军;2009年12月,斯诺克英锦赛中,丁俊晖以10:8战胜希金斯封王,震惊世界体育界;2011年,丁俊晖成功打入2010/2011赛季最后收关大战——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四强。

  丁俊晖的成功,让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看到了某种希望,他们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打台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丁俊晖第二”。于是,他们想复制丁俊晖成长的模式,让自己的孩子从小练习打台球。一时,“台球热”在青少年中成为一种时尚。

  丁俊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目光中闪烁着一丝晶莹,他说道,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人生的话,我是绝不会打台球的。因为打台球,我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和童趣,我甚至连一个童年的小伙伴也没有。在那种单调、乏味的封闭式训练中,我成了不会说话的木偶,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这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不幸,这是我人生最后悔的“事”。

  原来,在丁俊晖成功和辉煌的背后,隐藏着一块无法补种的“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