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曼娜回忆录》看手抄本的传阅史

时间:2019-05-02 09:04:08 作者: 字数:12339字

  《曼娜回忆录》是文革时期著名的手抄本,是上世纪知名度最高的手抄本之一。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从《曼娜回忆录》看手抄本的传阅史,欢迎阅读。

  手抄本作为地下文学,其创作者的民间地位和边缘身份,决定了它是漠视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

  随着《一双绣花鞋》、《暗流——“文革”手抄文存》在2000~2001年先后出版,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引起了出版界对手抄本的广泛关注。2003年,根据“文革”时期手抄本改编拍摄的电视剧《一双绣花鞋》热播,更在唤起许多观众回忆之余,让人们再度关注手抄本的流传与阅读。

  在那个年代,作为大众集体无意识写照的手抄本,基本有两方面的内容:反特文学、性与爱情。前者比如《一双绣花鞋》、《绿色尸体》、《叶飞三下江南》等,后者包括《远东之花》《曼娜回忆录》《少女之心》《塔姬》等。

  富于生命创造力的世界

…… 此处隐藏2728字 ……

  摩罗分析发掘出了“洁本”的精华所在。但是,他高估了“洁本”的历史价值,也低估了“文革”地下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的重要性。“文革”地下文学的本质,并不是抵抗“文革”意识形态的,恰恰相反,它是漠视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

  “洁本”有意识地迎战严肃的禁忌性的话题,并且无所顾忌地与主流价值对抗,将性罪观引向了政治意识形态,体现了与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道德、价值取向。可以说,“洁本”更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它的对抗性也反映出与传统社会的对位性。

  从“洁本”鲜明的对抗意识、明确的价值判断,笔者猜测它绝非“原始本”,反而可能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作品。当然,这只是笔者“大胆的假设”,有待“小心的求证”。

  “脏本”作为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现实传统的漠视和超越。从表层看它与传统缺少直接的对抗,从另一层面看,手抄本创作者的民间地位和社会边缘身份,决定了他们的高蹈式的表述倾向和价值取向。他们与正统文学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社会、另一种人生。由此联想“白洋淀诗群”的“现代诗歌”,它们与“文革”意识形态、传统话语的非对抗性的错位和逃逸,正是民间文学的旺盛生命力和原创性的所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文革”过去40年的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脏本”——真正的《少女之心》,就会发现,作者对她所描述的性活动,说不上崇拜,也谈不上忏悔,而是表达了一种切实的人生体验。笔者重读时被其健康的性意识所震动,《少女之心》所说的都是常识,普通的、不带偏见的日常价值判断。如果说,它是一种价值观念,也只是一种市井化的价值观,一种世俗化的幸福观。

  圣·鞠斯特曾经说过:幸福的思想在欧洲是崭新的思想。200年之后,在中国,我们仍然可以这样说:幸福的思想在中国是一种崭新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评判说《少女之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性文学,而且是一种非意识形态的文学。

更多热门文章: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