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学的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19-10-31 11:35:43 作者: 字数:12258字

  数学是在客观实践中产生的,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数学同实践的紧密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能动反映。书本知识可以促进实践工作;反过来,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教数学,要跳出书本之外,并能回到书本当中来。经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进一步加深,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将得到强化,两者相得益彰。

  (一)数学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存在于生活生产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往往不完全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十分抽象。教师如果光凭书本,那么教学必是呆板乏味,不易为学生理解接受。书本知识是死的,但教师和学生是活生生的能动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把死书活教。这就是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实践性。

  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概念和定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不易教得透彻。但如果教师把这些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48名。”大家异口同声。

…… 此处隐藏2334字 ……

  我由衷地感到,还是实践出真知呀!

  (三)书本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得到的是活生生的知识,掌握得牢固扎实

  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时间的概念,我深深地思索着:百闻不如一见,理论需要实践。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时间的计算单位,非得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不可。于是,我打定了主意,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半径4米的钟盘,把3条长短不同、颜色各异的布带固定在一根铁钎上做指针。

  上课了,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围着钟盘站成一圈,然后我先领大家复习一下上一堂课学的时间单位和进率,便开始进行实践教学。

  “谁能先表演一次给大家看看?”我先叫几个学得好的学生试一试,于是便有4个学生应声而出,按照我的要求开始表演。他们一个拉起表示秒针的红布带迅跑,一个拉着表示分针的黑布带缓缓移动,一个拉着表示时针的布带若行若止,站在中间的一个学生手提铜锣报时,其余的学生站在周围观察着。别看他们家家有钟有表,每天都和钟表打交道,此刻让他们在钟盘上做实际表演,他们还有点为难了。他们虽然都知道时钟的3个针始终在走,也好像知道他们走得有快有慢,但到底快多少,慢多少,他们确实弄不清楚。在上节课上,我已经把3个针的走法给大家进行了讲解和演示,他们当时觉得很明白,但转而一想,又有点若明若暗了。

  现在,他们就要成为时间的主宰者了,不动脑筋可主宰不了这块天地。外面的学生看着里面学生有规则地运动,都在心里判断着,计算着,讨论着:秒针走1圈,分针应该走一格。时针走1格,秒针就得跑60圈。

  “为什么秒针跑一圈,分针才走1小格呢?”我启发大家回答问题。学生联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因为1分钟等于60秒。”“那么分针走1圈,时针走多少?”我追问。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分针走1圈时针走1小格。”我进一步启发:“好好想一想,这样做对吗?”学生陷入苦苦的思索中,又经过一番争论,大家终于理解了:“因为1小时时针要走5小格,所以分针走1圈,时针走5小格。”我又问:“时针走1小格,分针走多少?”学生立刻答出:“时针走1小格,分针走12小格。”就这样,一个复杂的时间进率问题,通过实践表演,便使学生形象地加深了理解。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提高。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