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探索:谈谈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有效转化

时间:2021-07-19 22:07:43 作者: 字数:6032字

 学困生是班级管理中特别需要留意的群体,因为学困生往往就是“双差生”、“后进生”的代名词,委婉的说法并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学业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因素,学困生因为学业的失败而被贴上标签,被很多人视为耽误学校管理的不和谐因素,容易对学困生本人产生持久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容易造成学困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人际交往危机、自信心挫败、失去动力学习和生活的动力等诸多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卑心理。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常被挖苦、讽刺、打击,自卑心受伤害,从而产生“样样不如人,我就是废物”的自卑心理,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2.消极颓丧心理。学困生因为经常被批评,从而产生消极沮丧心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对一切有意义的事情失去兴趣和信心,有的甚至出现自残、轻生的行为。3.对立或封闭心理。因为常遭遇挫折打击,学困生对教师或同学有对立情绪,认为周围人跟他过不去,这类学生喜欢破坏班集体活动,以发泄不满情绪。还有一部分学困生感到威胁,失去对集体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常会把自己封闭在人为设置的小世界里,有意将自己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4.恐慌心理。这类学困生对集体产生恐惧心理,面对教师或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感,有的甚至会患上“社交恐惧症”,拒绝与他人交流,性格孤僻不合群。
 
学困生类型多样,不同学困生的成因各有不同。教师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区分学困生的不同成因,要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针对性开展教育、矫正。例如,有的学困生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所以对学习“无所谓”。对于这类学生,要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激发求知欲。有的学困生是因为对教师、同学有误解,以至讨厌学习。对于这类学困生,教师要积极重建师生关系,及时消除学困生的误解,引导他们走上正轨。
 
总的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困生开展引导、矫正教育,助力他们摆脱“学困”的困境,重新走上学习道路。
 
一、加强情感教育,以情育人。教师的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学困生往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爱,才渐渐沦为学困生。因此,这类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老师的关心和肯定,渴望得到集体的关怀和帮助。罗森塔尔心理效应也证明:教师的积极关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所以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情感教育,对学困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他们,用关爱去温暖学困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期望,从而重新找到奋斗动力。
 
二、寻找优点亮点,因势利导。每个人的潜力和特长都不同,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看,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都有擅长的领域。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发现擅长的领域并发展潜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评价的落后观念,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亮点,帮助他们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并加以放大,因势利导建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找到成功感,从而重获信心和学习动力。

…… 此处隐藏0字 ……

 
三、营造良好班风,集体效应。班集体是一个人为设置的学习环境,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对学困生的转化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们会受到来自班集体的鼓舞而潜移默化受到教育,自觉改善个人学习态度。在一个班风好的集体中,学困生不会被嘲笑、讽刺、冷落,他们不会受到他人的排斥,不会受到集体歧视,这为转化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利用好集体的力量,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理解和帮助,这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健康成长都有莫大的帮助。
 
四、优化教育效能,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不能用同一样的方法施之以教育,要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学困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帮扶”促学小组对其进行帮助,运用灵活的教育方式,采用多种教育手段,精心设适合学困生的教学内容和教法,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在集体的努力下,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产生学习能动性。
 
五、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产生学困生的原因有多种,涉及到很多方面。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学校要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关注学困生的成长。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学困生的问题最大根源,很多家庭放任自流、管教无方、父母关系破裂等等,导致学困生问题的产生并严重化。因此,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不断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营造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提高。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合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持续努力、家长的不懈配合、全社会的持续关注。教师从中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各方面的合力,从而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