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只是看上去很美?

时间:2021-07-20 00:25:45 作者: 字数:5456字

 近日,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明确教师惩戒权”。教师是否可以允许适度体罚学生?这又成了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关于“教育”的话题从来不乏热度,只因教育是基础性的民生工程,容易牵动千家万户的心。按理来说,教师能否重拾“教育惩戒权”?这个话题涉及范围广,引起的讨论应持久而热烈才对。但从身边的同事反应来看,很多人根本不感兴趣,或者说不去理会,至于什么是“适应惩罚权”也不去关心,这可能又是一个“与教师没有多大关系”的通知。

 
曾几何时,教师惩罚学生, 是一项天经地义的事情。家长也信奉小孩就要严管,“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教育惩罚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体罚,虽然体罚只是教育惩罚的最极端方式。古时的私塾,先生都有一把油光发亮的戒尺,专门用来打学生手板心。在这把戒尺面前,学生不敢有悖先生的要求,这把戒尺成为了先生的代言人,成为至高无上的教育执法者,就连鲁迅先生也记忆难忘。几千年来的师道之尊严,充分体现在这把小小的戒尺上,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引进了西方所谓的“民主教育”、“人性教育”、“赏识教育”之后,教育画风转向了一味的“褒扬”。于是课堂上,不再听到敲打手板心的声音,满堂都是“你真棒,棒棒棒”、“给你一个大拇指”、“所有掌声送给你”之类的赞美,哪怕学生什么问题也答不上来,教师也会说“为你敢于站起来的勇气鼓掌!”所以,课堂没有惩戒只有褒扬,培养了只能接受赞美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的学生,脆弱的心灵便在充满掌声的氛围中慢慢培养。
 
今天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对“民主、平等、自由”的尊重,恰恰缺失对忠孝礼义廉耻的敬畏,导致学生不懂得尊重,更不知何谓“敬畏”?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真是素质教育的最大讽刺。须知道:在一把小小的戒尺上,包含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态度,更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理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错误并及时改正;通过一把小小的戒尺,让学生产生对师道、知识、规则、伦理道德的敬畏之情,在他们心中放置一把“规矩之尺”,明白个人行为的是非对错。现在,这把“祖传的尺子”已经被人为折断了,还容易找回来吗?我孤且先打个问号。
 
相信很多基层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教育环境比以前更糟糕,学生骂不得,更碰不得,这是一个教育界的常识。如果教师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基本上是把自己放置于雷区里,说不定哪天踩雷,炸死自己也牵连无辜。打一个比方:电影院散场时,你哪怕是顺着人群走都有被踩到脚的危险,谁敢逆着人流而上呢?你对学生的处罚,分分钟会引来连锁反应,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谁会有精力、有兴趣去折腾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 此处隐藏0字 ……

 
因为,在这个年代里,教师已成为连一把戒尺都没有的弱势群体,谁都可以拿你来讽刺、调侃、批斗。所以,不要总是责怪基层教师对学生的犯错“熟视无睹”、“不愿惩戒”、“无能为力”,而是因为往往吃力不讨好,搞不好还会成为“从矢之的”、“全民公敌”,这是一个小教师承担得起的吗?即使因惩罚学生的问题与家长发生冲突,你也不能指望有多少家长会与你站在一起。所以,教师心怀慈悲,包容万物,对学生低眉顺气,就是适应这个时代的最好办法。因为,悲哀莫大于心死。
 
“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只是看上去很美。哪怕是有中央文件下来了,含意模糊地允许你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但在目前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你真的敢这样做吗?你真的会按照惩罚的步骤,一步一步写好每一个环节的说明,然后再去施之惩罚吗?既然一个教育惩罚都要像新加坡实施鞭刑一样麻烦,教师又何必要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要让学生尊重教师,家长尊重学校,全社会尊重教育,并不是靠教师手上的一把小小的戒尺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要给教师足够的理解和权力开展正常的教育活动。家长要尊重理解教师,要与学校的态度一致,要教育学生尊重教师、尊重学校,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歪曲事实、抹黑教师,无端指责学校。
 
如果家长与学校离心离德、相互伤害,即使有再多的戒尺,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