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

时间:2017-04-08 11:21:03 作者: 字数:7826字

  张春贤同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做好新疆宗教工作,当前最突出的工作就是深入推进“去极端化”。近年来,大学生极端行为屡见不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大学生的极端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下是考试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篇一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极端行为屡见不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大学生的极端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内涵、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综述研究,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极端行为 暴力自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加上自身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就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本文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内涵、影响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的理论进行综述研究,以帮助大学生减少极端行为。

  1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内涵

  1.1 极端行为

…… 此处隐藏1038字 ……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可以说是现阶段攻击行为理论的最佳解释。该理论认为攻击产生于人的“死本能”,即自我毁灭的意识,这种意识如果向外改变方向就会指向他人。从某种程度讲,人类的染色体模式(XYY)、脑损伤等基因或生物性的因素的确对暴力行为的产生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2.1.2 挫折―攻击假说

  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ressionhypothesis)是攻击(侵犯)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之一。1939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5人在《挫折与攻击》一书中提出。该假说将挫折定义为“目标反应的受阻”,认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Berkowitz对这一假说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如果不产生愤怒情绪,且对于挫折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就不会产生攻击行为。而frustration-agressionhypothesis的论述则认为,人只有通过暴力和攻击才可以避免不愉快事件发生。

  2.1.3 脚本理论

  L.R.Huesmann认为,儿童在通过大众媒介观看暴力影像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攻击脚本,脚本定义情境与指导行为[3]。脚本是记忆当中一些高度相关的、特定良好排演的关乎目标、行为计划以及因果联系的概念。当这些概念之间具备足够的联结条件后就会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脚本,成为语义记忆中的一个单一的概念。一个攻击脚本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易接近性力量来频繁排演。一是数次排演使该攻击脚本逐渐与思维模式中其他概念额外联结,二者相互联结的路径很容易成为激活该脚本的一个作用因素。二是数次排演增强了联结本身的力量。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如果一个儿童多次观看以暴力解决争端的电视节目,极易在其潜意识中形成一个通过多种情境概化的与暴力解决争端极为相似的攻击脚本。该攻击脚本一旦受到外界环境中某种因素的刺激而被激活,就会使人按照攻击脚本表现出攻击倾向或攻击行为。

  2.1.4 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源自示范的作用。班杜拉提出,人一般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逐步形成个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攻击行为多半是儿童时期观察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暴力形象和父母的暴力示范等逐步形成的。经过深入研究和剖析,班杜拉提出了新的论断来丰富上一理论,他认为个体的道德意念在不受来自被攻击对象的约束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攻击行为。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大学生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