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时间:2021-07-02 04:33:53 作者: 字数:7218字

  指19世纪初由普鲁士首相H.F.K.vom施泰因和K.A.von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以及1850年普鲁士政府继续进行的改革。这些改革导致了农奴制度的废除。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介绍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德国农民起义连续发生,资产阶级的不满日益增长,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德国各邦诸侯和封建农奴主的统治受到强烈震撼。普鲁士政府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和利用农民去同拿破仑作战,以防止国家覆灭,挽救大土地所有制,不得不实行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关于出现改革的原因

  首先是农奴制的落后。农业改革前,德意志农村展现出封建的面貌,尤其是普鲁士所在的东部,是再版农奴制地区。庄园主和农民构成基本的社会关系,庄园主可能是贵族、机构,农民耕种庄园土地,付出劳役。这种经济制度的封闭性、强迫劳役、落后的劳动情绪、僵化的耕作制度,都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提高的要求,而此时,西欧出现的先进的农业类型吸引了德意志容克精英的目光。

…… 此处隐藏1410字 ……

  普鲁士农业改革是德国现代化的起点,是普鲁士国家向现代化转型的开始。改革后在农业中逐步确立了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土地、劳动力逐渐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商品。农业由生存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过渡,这一切又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

  普鲁士的农奴制改革,对普鲁士以至整个德国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农民赎买封建义务,共交纳 9~10亿马克的赎金,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容克地主夺占了更多土地。他们掌握的巨额赎金用作货币资本,在城乡从事资本主义经营。赎买封建义务的苛刻条件,加速了农民的分化,大批小农先后破产,或者沦为雇农,或者补充到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中去,只有少数上升为富农。对于容克阶级,他们不仅保住了过去的政治和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而且还将这种地位带进了现代化的新时代,造就了一种工业世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局部利益的牺牲得到长远的利益。

猜你感兴趣: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高中历史选修一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练习试卷

4.俄国农奴制改革实质是什么

5.高三历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复习题及答案

6.德国工业革命历程

标签云